


馬祖戰地文化景觀
馬祖歷史的積累與閩東文化、海洋、戰爭有關。多層次的歷史風貌,不僅是滋養馬祖列島與居民的豐沛養分,也是體現臺灣多元文化,相關文化資產保存的重點。
戰地文化景觀即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2010年「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基於馬祖為由戰爭走向和平,保存最完整、最佳的示範點,將馬祖戰地文化景觀列為十八處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
2012年連江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決議通過,確認馬祖世界文化資產內涵,將本縣四鄉五島全區皆納入「馬祖戰地文化景觀」。
2020年7月25日連江縣辦理完成馬祖戰地文化景觀登錄公聽會,並行文中央備查,完成其法定身分。
連江縣自2018年起即藉由專案計畫,積極研提馬祖戰地文化景觀的相關事項,進行戰地文化景觀資源的盤點,及配套措施研擬等事項。
資料來源:連江縣政府(2020)《馬祖戰地文化景觀保存維護總體發展策略及推動計畫》期中報告書(第二次)。連江縣政府委託臺灣師範大學辦理。
3-1-1馬祖戰地文化景觀登錄範圍
連江縣行政區四鄉五島範圍

3-1-2馬祖戰地文化景觀登錄理由(摘錄)
1.歷史面向
(1) 做為冷戰歷史場域
馬祖的戰地文化景觀充分展現軍民在軍事治理時期共同依存、共同創造的各式空間環境。相較於其他遺產,更獨樹一幟且無可替代。放諸國際社會中,作為冷戰歷史現場的馬祖戰地文化景觀充分代表著戰地文化。
(2)做為軍民生活集體記憶的地點
由於馬祖地區長期身為前線戰地,不少曾經在馬祖服役的軍人,或是在地居民,深度參與了金馬軍事治理下的社會,因此對於部分遺產懷有共同生活記憶。這類軍事遺產涵蓋範圍廣泛,除了各類軍營外,如軍人消費市街、官兵休假中心、特約茶室、電影院等等,甚至是廣如一般民居曾收留部隊者,皆可做為軍民生活集體記憶的地點之一。
- 科學面向
(1)體現島嶼防禦之戰略思維
馬祖戰地文化景觀因應馬祖之地理型態、地質環境、戰略位置等大陸島嶼特質,進行相關的兵力部署、政治作戰、心戰喊話、運輸補給等戰略思維。亦即,各個時期各種戰略安排,展現馬祖四鄉五島因地制宜島嶼防禦的智慧。
(2)展現近代軍事構工的代表性
馬祖自1949年後壟罩於戰爭的陰霾下,大量推動與興建各式戰鬥、防禦、運補、政治作戰等軍事建築,並擴及民生需要,例如統領作戰指揮的指揮部及地下坑道;蒐集情資的觀測所、雷達站;戰鬥訓練的教練場;集會使用的集會廳;補給掩蔽的小艇坑道;心戰喊話的播音站;反登陸的軌條砦;軍事碉堡與營舍;紀念教化場所等,皆為馬祖深受長期軍事管制影響的見證,其含納之多樣設施,更是近代軍事構工技術的代表作。
- 美學面向
(1) 具備人與環境長期互動的文化景觀真實性
馬祖地區可能因長年為軍事管制區,其軍事遺產或因軍方正在使用中,或已經相關單位劃設為保存維護之重點區域,或隱蔽於山林海岸,較有機會保留軍事遺產的空間設施與周遭景觀之真實性與完整性。該遺產能體現當代軍事構工的歷史背景、原始材料、構工技術等,並蘊含戰地文化的歷史意義。
(2) 反映人類對於土地利用的智慧及美學
馬祖之戰地文化景觀在特殊的時空背景下,以有限的人力及物力,克服了島嶼地形、沿岸海岬與澳口、及花崗岩地質等特殊的地理環境,建構可融合於原有地景的軍事遺產。因此充分反映人類善用島嶼資源且進行軍事防禦的文化見證,但仍維持自然與人為環境二者的和諧關係,具有其珍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