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沿革
馬祖民俗文物館建館碑誌

歷史為全民共同記憶,文物乃前人智慧結晶;族群發展取決於歷史之厚實,游子魂縈故里則以文物為憑依。
馬祖本海上之荒島,宋代以來即見閩東漁人涉險汎淀於此,其後漸成聚落。先民雖胼手胝足,耕海為田,而隨身遷移之禮制民情,卻猶見中原古風。民國三十八年,馬祖因海峽風潮而成海上長城。國軍轉進,開物成務,建設鴻猷,肇建此時。民國四十五年為因應軍事所需,地區實施戰地政務,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將本地建構成軍事民政雜揉之特殊風貌。
整軍經武之後,民生條件轉佳,教育普受重視,惟傳統文化卻因鄉賢徂落而呈花果飄零。地區政府有鑑於此,於民國六十三年建請軍方撥移清水村庫房壹座,草創馬祖歷史文物館。體制因陋就簡,了無規模可言。民國七十二年雖於原址重修,但仍屬雛形,不惟空間狹隘,基本維護設施更付闕如,文物殃劫,令人扼腕。民國八十一年,還政於民,戰地神秘面紗漸褪色。原鄉文物對社教的功能、根源之探尋、向心力之擬聚、精神生活之陶冶,深受各界之重視。民國八十六年,曹前縣長常順先生乃指示教育局積極規畫,並向中央爭取經費。次年劉立群先生接掌縣政,成立馬祖民俗文物館籌備委員會,建館工作於焉展開。期間劉縣長全程參與,鉅細靡遺,評估與商確再三,遂成定案。建物由黃長美建築師事務所擘畫設計,採閩東建築式樣,以高低錯落自成聚落形態,由點、線、面、體之結合,突顯地區文化特質,並兼具展覽、會議、多媒體視聽教學之等功能。本館由瑞山營造事業有限公司承造,造價新台幣壹億柒仟貳佰萬元,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全額輔助。民國八十八年一月十九日興工,民國九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竣工。
落成之日,緬懷前人開山啟林之功,並感戴各界鼎助玉成,不揜祖先義勇之德,特勒石為記,以垂淵長。
[館史簡歷]
.民國六十三年連江縣政府在於勝利水庫右方興建「歷史文物館」二層水泥建築,向民間徵集文物陳列,供地區軍民與外賓參觀,由於受限於經費,內部設備與館藏文物,僅具草創規模。
.民國七十一年馬祖防衛司令部撥款新台幣兩百餘萬元重修文物館,全館分設為民俗、景文、振武及懷德等四廳。重修工程歷時約半年完成,並分別從北竿移來清代鹽碑、東莒燈塔霧砲等古蹟,陳列於館前,次年元旦重新開館。
.民國八十六年,馬祖首屆民選縣長曹常順向文建會爭取補助一億八千萬元,將舊館拆除,在原址擴建新館。民國八十八年正式動工,新建馬祖民俗文物館工程於劉立群縣長任內賡續進行。
.民國九十一年主體建築竣工,再進行內部相關規劃設計,於民國九十三年元旦,由繼任縣長陳雪生主持開幕剪綵儀式,正式對外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