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博物館家族
馬祖好系列
文化資產
文化行旅
文化建設
藝文資訊
文創出版
社區營造
圖書館
再造歷史現場
記憶馬祖
數位地圖
文化馬祖
  • 首頁
  • 博物館家族
  • 馬祖好系列
  • 文化資產
  • 文化行旅
  • 文化建設
  • 藝文資訊
  • 文創出版
  • 社區營造
  • 圖書館
  • 再造歷史現場
  • 記憶馬祖
  • 數位地圖
  • 首頁
  • 博物館家族
  • 馬祖好系列
  • 文化資產
  • 文化行旅
  • 文化建設
  • 藝文資訊
  • 文創出版
  • 社區營造
  • 圖書館
  • 再造歷史現場
  • 記憶馬祖
  • 數位地圖
  • 梅石營區軍官特約茶室
  • 梅石營區士兵特約茶室
  • 梅石營區工兵教室
  • 馬祖梅石藝文中心
    • 關於我們
    • 文化沿革
    • 地理位置
    • 參觀及交通資訊
    • 展演空間介紹
    • 場地租借
    • 聯絡我們

馬祖梅石演藝廳

簡介

位於中國大陸閩江口外的馬祖列島,數千年來做為大陸向海延伸的邊緣,來自沿海地區的先民或為謀生或為避禍,遷移棲息於島,靠海捕魚維生。然而此一生態在上個世紀中葉發生巨大的轉變,1949年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撤退台灣,沿海各島逐步失守,馬祖列島成了最後的島嶼、國共對峙的最前線,也開始了長達近半世紀的軍事管制與戰地政務。

這突如其來的歷史選擇,改變了馬祖的角色,也規訓了居民的生活。居民與海洋的關係,在來自海的另一方的威脅與種種軍事管制的限制下,曾經總是面向海洋的日子,更大多數的時候必須掩蔽隱藏。甚至在數十年燈火管制的歲月中,不能見光的夜晚,被漫長的黑暗籠罩著。二十世紀末,馬祖戰地身分卸除,列島從禁錮中釋放,走過戰地幽暗,也收穫戰地遺產的馬祖,期待以兼容並蓄的姿態,迎向另一段歷史的開展。

 

未來演藝廳,計畫以多功能展演中心的面貌登場,透過與自然環境結合的建築設計以及透光材質的運用,使整個設施基地猶如鑲嵌在海梯地形上的發光體,也將過去的歷史記憶包容其中;在新舊建築的交接處,沉澱、換場;而後轉身向海,擁抱世界的寬闊,綻放藝術的光亮。

設施定位

馬祖梅石演藝廳的定位,是以馬祖地區之民眾以及觀光客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專業職業等級表演藝術設施。藉由高水準表演藝術場的所提供、豐富多樣表演藝術節目與教育活動的舉辦、呼應馬祖當地民情之前瞻創新園區環境的塑造,引領民眾親近表演藝術,進而提升區域表演藝術文化生活水準。

規模等級

衡量馬祖梅石演藝廳的「表演節目觀賞品質」與「演藝廳營運成本」,觀眾席規模以600席為設計原則,舞台表演空間與專業設備須能滿足古典與流行音樂、傳統與現代戲曲、以及文化觀光劇場需求。

建築計畫

(1) 保留戰地文化景觀及集體歷史記憶的場域配置

中正堂過去的輝煌隨著時代變遷而落寞,但卻在地域上有著重要的居民集體記憶情感,因此在整體配置上,應盡量呼應歷史性空間、海岸景觀及軍事文化景觀等,保留具有集體記憶的場域,結合既有的歷史環境特質,加入現代展演空間元素,重現昔日的光輝。

 

(2) 保存歷史性建築再利用,賦予中正堂新生命

整體建築設計上,需回應中正堂的建築紋理,呼應歷史場域文化價值,改建或增建設計與既有建物保有新舊關係的可識別設計,並利用多層次的活動,使空間被妥善再利用,賦予舊建築新生命。

 

(3) 結合梅石澳環境特色、串連梅石區域觀光發展

建築本體面對基地周邊山林及海洋環境,結合當地特有季節性發光藻類「藍眼淚」,配置上盡量保持視覺穿透,讓民眾體驗獨特有別於一般傳統演藝廳的空間感受。為滿足藝文多元之使用需求,以具有島嶼文化特色藝文表演,搭配區域觀光活動的引導,串連梅石茶室、梅石村及梅石澳等,活絡民眾的商業行為,從而帶動島嶼的旅遊觀光發展。

 

(4) 評估環境噪音、符合聲學隔音配置

基地背山面海,海浪及漁船聲音對演藝空間有一定之影響,應考量公共區域、走廊、服務空間等多層次的配置安排,利用建築音響設計斷絕外在環境噪音。

未來示意圖

Copyright © 連江縣政府 All rights Reserved.